小心!這些 “月經不調”可能是婦科腫瘤
55歲的王阿姨這幾個月發現,兩年沒來的“老朋友”最近又到訪,“下面”時常會有些暗紅色的血跡。“難道是越活越年輕了?”王阿姨納悶,“但出血的時間周期也不是規律的一個月,忽多忽少的,可能還是月經不調吧!”這么想著,王阿姨決定去醫院查一查,沒想到醫生說,這根本不是什么月經不調…… | |||
1.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癌最常發生在50-69歲的女性,約六至七成為絕經后的女性,約九成在40歲以上。子宮內膜癌最常見的癥狀就是陰道出血,有時會伴有白帶增多、水樣白帶、腥臭味白帶等,常常容易被絕經后的患者誤認為是“月經再次來潮”。而尚有月經來潮的中年女性患者,常容易把疾病癥狀誤以為是更年期的月經不規律、經期延長、月經量多。
如果您或您的家人在正常月經周期之外或絕經后的時間里出現了陰道流血,或是月經量多、淋漓不盡、大量白帶等癥狀,換言之,只要是月經和以前不一樣、同時這種情況又出現了好幾次,都建議前往醫院的婦科或腫瘤婦科接受婦科B超或接受診斷性刮宮。如果查出內膜有明顯增厚,那可能需要做進一步檢查來確定是不是子宮內膜癌或內膜不典型增生,后者可能也需要接受治療。
另外還有一個小提醒,如果是上述高危年齡段的“三高”(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肥胖女性,患內膜癌的可能性就增加了,所以“管住嘴、多動腿”還可以防癌哦!
2.宮頸癌
宮頸癌是我國女性發病率第二的癌癥,著名歌星梅艷芳便是因宮頸癌香消玉殞。各個年齡段的女性都有可能發生宮頸癌,以往認為宮頸癌高發年齡在50-70歲,但近年來發病年齡一直在降低,年輕女性也有可能患上宮頸癌。宮頸癌的最常見癥狀也是陰道出血,不過這種出血更經常表現為接觸性出血:在夫妻同房后,接受醫生的婦科檢查、甚至是用力大便后發生陰道出血。有的女性朋友會有一個誤區,認為同房后的幾次陰道出血是正常的,甚至不好意思把這一癥狀說出口。其實很多時候正是這一兩次“偶然”出血,才讓醫生在疾病早期就揪出了宮頸癌這個兇手。如果出現了這種接觸性陰道出血的癥狀,哪怕只是白帶混血,都應該立即前往醫院進行相關檢查,包括宮頸細胞學檢查、宮頸活檢等。如果確診為宮頸癌或宮頸高級別上皮內病變,都是需要做進一步的手術或其他治療的。
不過令人欣慰的是,宮頸癌是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病因明確的癌癥,接種HPV疫苗使得宮頸癌變得可以提早預防。當然,就算接種了疫苗,定期進行體檢依然是預防宮頸癌的核心內容。20-65歲有過性生活的女性都建議3年做一次的宮頸細胞學檢查(包括宮頸涂片、TCT、LCT等),以便于早發現、早治療。此外,雖然社會逐漸開放,吸煙、過早發生初次性生活、高危性伴侶及多個性伴侶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仍然是我們應該避免的,因為這些也都是患宮頸癌的高危因素。
3. 其他腫瘤
如果出現陰道出血,同時還可以在陰道內或外陰觸摸到以前沒有發現過的腫物,也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因為這種出血是可能由于外陰或陰道內的腫瘤破潰導致的出血。中老年女性可能會忽略這一部位的自我檢查或羞于就診。如果發現外陰或陰道的出血腫塊,也應該盡早就醫檢查,避免漏診外陰癌和陰道癌。
4. 年輕女性的良性疾病
上文提到的婦科惡性腫瘤,總體發病率還是在中老年女性中更多。對近期有過性生活的年輕的女性來說,如果出現不正常的陰道出血,首先應該想到是否有懷孕的可能;只有排除了宮外孕、早期流產或其他孕期出血,醫生才能做下一步的檢查。
如果年輕的姑娘一直存在月經不規律、非經期陰道出血,如果子宮和卵巢的檢查都沒有不正常的表現,那可能是一些良性婦科疾病。如果同時有月經量少、次數少、甚至閉經,還有痘痘、多毛、肥胖、不孕的表現的話,那可能是患上了多囊卵巢綜合征。雖然不是惡性腫瘤,但是這種疾病對女性有多方面負面影響,除了可能導致不孕,還可能在將來增加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甚至會增加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多囊卵巢綜合征的發病率近年來逐年增高,有相關癥狀的朋友也應該去婦科醫院接受規范的治療。
如果月經不規律、不正常的陰道出血同時伴有比較嚴重的痛經,那這可能是子宮內膜異位癥和子宮腺肌癥導致的。這種良性疾病如果給患者帶來了嚴重的不適,也是需要手術或藥物治療的。另外,月經量大、經期延長和非月經期出血也可能是子宮肌瘤引起。如果是出血量很多或體積很大的肌瘤,需要手術切除,來明確有無其他疾病并發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