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前,請做好盆底康復!
故事的結局往往有點悲慘
胖子越來越胖了;
黃臉婆被嫌棄了;
............
很多媽媽都說:
“我才生第一胎,生完不用修復盆底肌,
等我生完二胎,再一起修復唄。”
但是結局呢........
有35歲二胎孕婦,胎兒三個月的時候,子宮掉出陰道口。這位孕婦,生完一胎后時常不舒服,以為月子沒坐好,時隔一年多,懷上二胎,沒想到孕中就子宮中重度脫垂了。到醫院就診,醫生無奈,孕期不能手術,只能暫且給她放置子宮托。
所以你要了解你的盆底肌,不要讓這種后悔莫及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
盆底肌是盆骨底部的肌肉,它像彈簧床一樣,承托和支持著膀胱、子宮、直腸等盆腔臟器,并有多項生理功能。盆底肌能起控便、控尿等括約功能,支持膀胱、子宮、直腸等盆腔臟器,提高性感覺及性生活滿意度,維持陰道緊縮度及陰道內環境。
懷孕、生產幾乎是每個女性人生必經之路,在關注懷孕分娩和母乳喂養的同時關愛媽媽的盆底、及時康復、防止后患,是明智的做法。產后檢測、評估盆底肌肉損傷程度,并及時進行康復訓練,是預防、治療盆底功能障礙的首選方法。但很多寶媽卻忽視了盆底肌的重要性……
女性發生盆底肌松弛的三個階段:
1、孕期:腹腔壓力、盆腔臟器的重力,使盆底肌肉處在持續受壓中逐漸變得松弛
2、分娩期:分娩前,身體會分泌松弛素迎接分娩;自然分娩時,松弛素加上胎頭的擠壓擴張,肌肉群完全處于松弛狀態甚至損傷。
3、更年期:由于激素水平的急劇下降,盆底問題會愈發嚴重。
盆底筋膜損傷不可逆
前面我們都對盆底肌有過認識了,但筋膜又是什么東西?
回想一下你在啃雞腿時,靠近雞腳的位置有條白色的筋,連著雞肉,還得花點小力氣才能撕下這塊鮮美的雞腿肉。
同樣,盆底肌上不僅僅是肌肉,還由很多筋膜和韌帶這些結締組織組成。筋膜和韌帶對于盆底肌的支撐作用非常關鍵。
由于懷孕和分娩,盆底肌必然出現一定程度的松弛,但我們的子宮等臟器不至于一下子脫垂下來,就是由于有筋膜韌帶這些結締組織還在支撐著。但如果我們不及時恢復盆底肌的強健,筋膜遲早也會支撐不住,斷裂后,像拉斷的橡皮筋,無法再恢復。筋膜損傷后出現的脫垂,通常比較難通過非手術方式去治療。
目前隨著二胎政策開放,高齡產婦也越來越多。但是高齡產婦由于激素水平低、肌肉彈性差、恢復能力差,更容易發生盆底松弛。不少二胎媽媽在孕期就出現了咳嗽噴嚏后漏尿,有些嚴重的甚至整個孕期都要墊著尿不濕。
30-40% 的女性會在四五十歲出現不同程度的排尿異常。但她們不知道排尿問題如失禁漏尿,尿頻,尿不干凈,尿急等這些現象,很可能跟二三十年前分娩懷孕有關。
一胎后不修復,二胎時損傷更大
非常多的二胎媽媽反映她的問題,生第一胎的時候什么癥狀都沒有,結果生完二胎以后,打個噴嚏都會漏尿,甚至有些人還有尿失禁和子宮脫垂的現象。首先,孕媽在懷一胎時肯定比懷二胎時年輕,身體也相對好一些,很多孕媽在懷二胎時明顯比之前懷孕辛苦。其次,懷孕對于盆底肌的慢性損傷,在二胎時可能不僅僅是x2了,而是1+1>2了。
特別是一胎產后出現盆底肌功能性障礙的,如果不及時康復,在二胎孕中,癥狀容易加重。
盆底康復的原理
1、喚醒會陰部神經,增加會陰肌肉的彈性和速度,使其重新工作控制膀胱運動,有效控制括約肌的關閉功能。
2、增加會陰肌肉的彈性和強度,促進妊娠和分娩造成的括約肌損傷的愈合。
3、抑制膀胱過度運動,改善膀胱工作機制。
生完做好盆底肌康復,二胎后恢復起來更快
一胎產后我們的盆底肌處于松弛甚至損傷情況,此時我們要抓緊做康復訓練,減少永久性的損傷。在一胎產后積極鍛煉盆底肌,堅持維持良好盆底狀態,第二次產后,也能較快找到對盆底肌的本體感覺,更容易喚醒肌肉神經。盆底肌恢復越好,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發生率也會大大降低。
溫馨提示: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做診斷、用藥和使用的根據,不能替代醫生和其他醫務人員的診斷、治療及建議,如有身體不適,請及時就醫,版權聲明:圖文來自網絡,若涉及版權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