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痛經不孕,別忽視!子宮內膜異位癥“搞事情”!

平時我們身邊深受痛經折磨的女性絕對不是少數,而引起痛經的最常見病因之一就是子宮內膜異位癥。
內異癥是生育年齡婦女的多發病、常見病,一般見于25-45歲婦女,在所有的女性中的發病率約為6至10%,不孕女性中約占25至50%,并在有慢性盆腔疼痛的女中約占75-80%。據悉全球約有2億名女性正在飽受子宮內膜異位癥所帶來的痛苦。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一種常見但難以治愈的婦科疾病,其臨床表現為慢性盆腔痛、痛經、性交疼痛、泌尿系統刺激癥狀等,可能會導致器官損傷或不孕等嚴重后果。
相關調研顯示,不孕女性中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比例為25%~50%,而在患有內異癥的女性約30%~50%不孕。
專家建議,女性如無明顯不適,僅是查體時發現盆腔有可疑內異癥結節者可每3~6個月復查一次。
子宮內膜異位癥又被稱為不死的良性癌,它不同于其他婦科病,一經確診要積極治療,否則有可能導致不孕等嚴重后果。太多女性患者默默忍受病痛,不愿意透露她們的病情。這樣的情況常常導致診斷的延誤,讓患者錯失最佳的治療時機。


子宮內膜全身亂跑“跑出”內異癥
正常情況下,子宮內膜在子宮腔內。可如果發現子宮內膜“不聽話”亂跑到子宮以外的地方生長發育,這就是子宮內膜異位癥了。內異癥大多數出現在盆腔內生殖器及鄰近器官的腹腔面,如卵巢、子宮直腸陷凹、韌帶、直腸、膀胱等,但也有少數出現在腹壁、鼻腔、口腔、肺、腎、輸尿管等遠離子宮的部位。
子宮內膜最常溜達的地方,就是卵巢和盆腔腹膜處。這些長錯位置的子宮內膜同子宮里的內膜一樣,在月經期間也會出血,脫落,但由于排不出來,血蓄積在局部,日積月累,就形成含血的囊腫。長在卵巢上的異位癥經常形成這種囊腫,因為囊腫里的出血日子久了變得像巧克力糊一樣,所以名曰“巧克力囊腫”。子宮內膜還可在子宮本身的肌肉里生長,稱為子宮肌腺病。
奇怪的是,子宮內膜還能跑到更遠的地方。它可能會牽涉轉移到腸道,壓迫輸尿管造成腎功能喪失,甚至會跑到肺里面,導致患者咯血,還可能轉到大腦、肚臍等地。雖然是良性病,但卻具有類似惡性腫瘤的一些行為,對婦女健康危害很大。
子宮內膜異位癥嚴重影響生育
經血逆流是常見誘因
盡管針對該疾病的醫學研究已長達一個世紀之久,但由于缺乏無創性的疾病早期檢測方法、誤診、病人對于婦科癥狀羞于啟齒、缺乏特異性檢查方法以及對疾病本身的輕視等原因,內異癥仍然被延遲診斷。
子宮內膜異位癥如果不做治療,聽之任之,它有可能會進一步發展,特別是對年輕的、處于生育年齡段的女性來說,疾病會一直進展,進而會破壞女性生殖系統的正常解剖結構,可能會引起非常嚴重的盆腔粘連、子宮不活動,包括卵巢的囊腫等,進而嚴重破壞女性的生育功能。
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確,但經血逆流是內異癥發生的一個常見原因。月經期,經血從宮口、陰道排出體外是順流而下,但是有小部分經血或因其他原因夾雜著脫落的子宮內膜碎片,由輸卵管道流入腹腔,種植在盆腔臟器的表層形成子宮內膜異位病灶。
痛經是內異癥最典型癥狀
但不是越疼病情越重
痛經是子宮內膜異位癥最典型的癥狀,并且往往會有不同程度的性交痛。不是所有的痛經患者都一定有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內膜異位癥也不一定就會表現為痛經,但要提醒的是,在任何年齡段,如果有痛經的話,就要警惕子宮內膜異位癥。
如小女孩初潮,或者還沒來月經就有周期性的腹痛,這樣一類患者由于生殖道發育畸形的梗阻,會導致經血逆流,進而發生子宮內膜異位癥,這個在臨床上并不少見。
如果女性原來沒有痛經,幾年后或生孩子后才開始出現;或者原來有痛經,以后越來越重,生孩子后也不見好轉,都可能是得了子宮內膜異位癥。
此外,原來痛經的婦女如果痛經的時間發生了變化,比如:原來是月經第1~2天疼,現在整個月經期都痛;有的提前幾天就開始痛,月經干凈了肚子還在痛,都要想到子宮內膜異位癥。
